速溶咖啡怎么改变人家的偏见成为刚需?





ROO BRANDING 撰写

09.09.2022





有句话说得特别好:每天一杯咖啡,功效有如右键 “刷新”。


对于大众而言,咖啡已是再日常不过的饮品。无论是早晨上班通勤、午后小休,还是熬夜加班,身边随时都会有一杯咖啡作伴。


但是你可能没想到,作为咖啡饮品类别之一的速溶咖啡,在早期的销售路上却是不尽人意。最后却单凭这2招关键的营销策略,从此走上开挂的花路。



一,调查消费者拒买的潜在动机





20世纪40年代,速溶咖啡首次正式被推出市面上贩售。当时出产的厂商还非常有信心地认为,速溶咖啡很快便会取代传统的豆制咖啡,成为大众市场的畅销饮品。理由很简单,因为它无论是味道或营养成分都与传统的豆制咖啡并无区别,反而还能让消费者免去煮咖啡和清洗器具的精力,快速享用到一杯美味的饮料。


于是,省时省事便成为了速溶咖啡的宣传卖点。然而,消费者并没有为此买单。这让自信满满的厂商遭受冲击,专门找来心里学家协助调查。结果显示,多数的消费者一致肯定不购买速溶咖啡的原因是:“味道不好”。很显然,这不是真正的因素。


为了找出消费者拒买的真实缘由,心里学改变了调查方案,拟出了两份购物清单(图下),除了最后一项【新鲜咖啡】VS 【速溶咖啡】之外,其余的商品全部一致:





这两份购物清单被派发给了两组妇女,并要求她们分别为消费此清单商品的家庭主妇给予详细的评价。在第一份包含【新鲜咖啡】的清单中,清一色的描述皆是勤劳、顾家的正面主妇形象;包含【速溶咖啡】的清单却写的是懒惰、邋遢、无规划、挥霍等负面主妇形象。


这样的结果放到现代来看,大家肯定都无法理解,可在那个年代的偏见自我意识中,家庭主妇的繁重劳动本就是天职,里所应当。所以,当出现以省时省事为宣传特点的速溶咖啡时,就正好踩中了消费者的雷点,让他们觉得购买速溶咖啡的主妇并不称职。



二,改变广告宣传特点





在了解消费者拒买的动机后,厂商更改了原始的宣传策略,不再打着省时省事的口号作为速溶咖啡的宣传手法,反而贴上了质地醇厚、芳香扑鼻的新标签,打破消费者的偏见。至此,消费者对速溶咖啡的第一印象彻底改观,销售量直线上升,成为了畅销的快消饮品。



结语



从20世纪40年代人人拒买的饮品,到现在21世纪20年代全球拥爱的速溶咖啡,厂商仅从调查消费者的拒买动机开始入手,避开消费者的雷区,并赋予速溶咖啡新的销售卖点,使得商品具有了针对性的购买价值。


其实除了上述策略,商品本质上的优良才是真正让速溶咖啡迈向大众刚需的重点。


如今,我们还是会看到有些品牌将注意力集中在营销策略与文案这块,却忘了产品本身的好坏;或是像速溶咖啡的案例一样,有了好的产品,但搞错了营销文案的方向,导致销售量不如预期。


不管是商品的品质或是销售方向与文案,品牌方都不应该极力于偏向任何一方,反而得从中找到平衡,才能成功跳脱 “小众品牌” 的框架,稳扎稳打地一路逆袭。